top of page

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宗教,也是融合华夏传统思想形态,社会风习的宗教。它的意识,观念萌芽于周秦(如楚辞中
之远游,天问),结成于两
汉(如阴阳,方土,黄老),正式出现宗教组织于汉末三国,修正,融合于两晋,南
北朝(如南朝的葛洪,陶弘景,北朝的冠谦之),至唐代,以国教的地位和儒釋鼎
立为三,至宋,又一度被尊
为国教;到了元朝,新形成
的道教教派全真教,颇受朝廷崇。即使到了明,清,张天师仍然世宠崇封,而民间生活,更与道教的活动息息相关。
道教的真正創始人,应为东汉的张陵。初形成时,曾数度组织民众反抗不良政治(如汉末的天师道,五斗米教)。失败後,由民间打入宫廷(如寇谦之)由实际的组织层次,转化为虚幻的天上神仙官府;把对现实的反抗,变为追求生命的延长与苦闷的挣脱。在外族入侵时,它又成为汉文化与儒生的乇命之所(如金元时形成的全真教),延续了汉族文化的命脉。
道教是以历史上的一位神秘人物--老子,来做领袖,在人间并没有真正的教主。
道家。它的典籍与理论可以随时广大包容,吸收他教(特别是佛教)的精华。一部道藏所包含的有秦汉诸子,两宋理学,还有医学与兵书,虽然龐杂浩繁,但也保存了許多宝贵的史料(如长春真人西游记),与古代不传的学术,供现代人发掘研究。道教的神祀,像道藏一样驳杂,以致于根本无法整理。
 
早期道教起源于秦,汉的方士,其远源则为上古的巫,祝。巫,祝是与鬼,神相交通的人。方士则为道士的先驱。到了後汉,方士改称道士。道士形成有组织的教团後,道教的雛形就具备了。
有时可以尊奉帝王为教主(如魏太武帝为太平君,宋徽宗为道君皇帝)有时道士也可以自立宗派(如王矗創全真教);同时,山林隐逸也可以潜居修炼,自乇
东汉明帝时(58-74),有一位出身州令的道士---张陵,
到四川传教,自号天师,故其教称(天师道);又因入教
者需交五斗米,所以也称(五斗米教)道教正式有教团组
织自张陵始,故张陵可说是道教的創始人。
 
东汉末年,张角的(太平道),是天师道的一个支派。张
角起兵(黄巾之乱)失败後,张陵的孙子张鲁,据有汉中
。後来张鲁降于曹操,但张陵立下的规矩,却传徧全国,
成为日後道教的基础。张陵的四世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
山,其後代代相传,称张天师,以迄于今。
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太平道与五斗米教失败後,道教便转入地下。一般士大夫亦謹言道教。另一方面,魏,晋的玄谈之风,却助长了神仙长生之说。而身处严酷法制下的知识分子,亦容易以道家的思想为避难所。因此,当曹魏,西晋之世,道教虽潜入地下,但其影响却使整个中原尔曼神仙思想,在文学上也兴起了(仙真文学)一派。
 
道教的基本理论与思想体系,原本由道家与阴阳家蜕化而来。而用来号召下层群众的,却是巫祝们相传的符咒之术。当下层的实际行动停止了,它的思想,伦理便由知识分子承担。东晋的葛洪,开道教丹鼎派一脉,著(抱朴子)一书,是道家的重要典籍。在抱朴子中,葛洪表示他只重视金丹修炼,排斥太平道,天师道的符咒之术。换句话说,葛洪已把道教的社会泯灭,而把秦汉以来方士(采药求神仙)的风气复活;也就是说,道教再次与士大夫阶层结合。
 
 
 
 
 
 
 
 
 
 
 
 
 
 
 
 
 
 
 
但潜伏地下的道教组织,并未完全解体,在东晋中期,仍曾起兵为乱,其中以孙恩,虑循的乱事最为有名,其规模不下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但此後道教未再向统治者挑战过。
东晋,南北朝之间,继承葛洪一脉的炼丹修道之士,开始以降神的方式創作道经,较著名的有杨羲及许长史一门。待陶弘景出,創茅山道,把道经编造成有系统的经典,替道教开辟出一个新天地。其中(真诰)一书,为道教尊基之作,缕述仙真踪迹跻与道经发现的始末。皆说是仙人自撰,传之杨,许,
收入道藏。

南北朝时,南方的道教只有葛洪一脉,由隐居修炼,而渐受朝廷尊崇,但未定为国教;而北方的寇谦之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去三张伪法),(清整道教),并授其(天师之位)。北魏太武帝为起阳道场,大加崇奉,并尽弘法,尊道教为国教,寇谦之为北朝道教的中心人物,道教的仪式法规多出于其手。
隋,唐的道教,隋裼帝时,对道教颇为尊奉,隋志上说:(大业初,道士以术进者众。)所谓术,大概是房中术。隋的国祚短,这种崇道的风气,便传
了唐代。更由于皇室姓李,和道教之祖老子扯上了关系,于是一躍而成为国教。尤其是玄宗,武宗二朝,尊崇尤甚。唐代公主,宫人,多入道观为女道
士,若干大臣(如贺知章)册亦弃官而为道士;道教之盛,可见一斑。
宋元明清的道教,宋代也尊崇道教,宋皇室姓赵,不能以老子为祖,宋真宗竟别造一人日赵玄朗,谓为人皇氏九人之一,尊为九天师司命保生天尊。江西龙虎山道士张正随为张陵後代,亦于此时赐号虚静先生,为张氏受尊崇之始。宋徽宗更崇信道士,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元代对道教也相当尊重,如成吉思汗请全真教道士邱处机(长春)为之说法,称之为邱神仙;并因邱处机的关系,免除全真道士的差发税賦。邱处机为王舙弟子。王舙今咸阳人,号重阳子,創全真教。元世祖时,封张陵後代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又谓之正一天师,为张氏世襲天师之始。元宪宗时,朝廷命佛,道辩论,道教辩输,结果道经被焚,道教颇受逼害。
明代对道教的尊崇亦隆。明太祖曾废去天师的封号,但许其世襲真人。明世宗笃信道教,躬亲斋醮,不理朝政。
清代对道教的崇奉不如明代,对张天师只许称正一真人,由二品降为五品,後又不许朝觐。降至民国,道教更衰。
道教的派别,道教自天师創教之後,时时产生新的派别,如陶弘景所創的茅山道
为一例。他如武当道,亦为天师道以外的一个支派,其大本营在湖北的武当山。
以武术著名的张三丰,即出身武当山。

金元时,王嘉(重阳)創全真教,其徒邱处机光大全真教门户,成为道教之北宗
与南宗正一派(天师道)对峙南北。正一派即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一系。全真教不
饮酒,不茹荤,不娶妻室,授徒传道,是为出家道士。茅山,武当二道,其道士
亦为出家道士。武当道与全真教皆奉真武玄天上帝。正一派虽亦授徒,但天师为
世襲,娶妻生子,亦可以吃肉,故正一派皆为在家者,是为火居道士。

除上述茅山,武当,正一,全真四大派外,其他小派不知凡几。而在道教发展过
程中,更有若干派别忽起,忽落;如元时道教主要分为正一派,真大道教,太一
教三派;後两派日後即衰微无闻。道教亦可依修持方法而分派,如丹鼎派,符录派。诚如先儒说:(道教之说,杂而多端)。
 
道教的神祗极为驳杂,除教祖老子(太上老君)外,大小深衹不凡几。其来源有四:一为古人修道而成仙者,如吕洞宾,邱处机等等;一为古人死後而成神者,
如关羽,妈祖等等;一为道教所創造之神,如元始天尊,南极仙翁等等;一为民
间流传之神衹,如社神,黿神等等。
不但天地间有神,人体中也有神(万神)道教认为人体为一小天地,故天地之神,亦皆存于人体之中。如脑神为泥丸君,西王母在人右目中,太阴玄光玉女在脾中等等。此外人体中尚有(三尸之神),言人罪过。
 
神衹所居之处,称为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即王屋,委羽,西成,西玄,青城,亦城,罗浮,句曲,林屋,括蒼,各大洞天皆由一神衹治之。次有三十六小洞天,多为各地名山,亦由神衹治之。又有七十二福地,散在全国各地,由真人治之。
 
道教之修炼—炼丹,炼丹有内丹,外丹之别。炼
内丹即炼气,亦即吐纳之术,也称为行炁,其方式有类佛家的打坐或印度瑜伽。佛家打坐以(观想)法门,摒除杂念;道家炼气时,则以(存思)的方法,镇定心神。所谓存思,就是想像真气或神灵在体内经脉的活动情形,使心有所归。
 
炼外丹即炉火之事,亦即服食烧炼。道士们认为,将某些物质置丹炉中烧炼,可炼成丹药,服食後有益于身体,或得长生不老。事实上,烧炼的原料(如丹砂,雄黄)大多有毒;自古以来,因服食丹药而死者不知凡几。但炼丹与化学有关,可说是化学的先驱。
 
导引是道教的卫生术,包括按摩,运动等等,极合卫生原理,如(以两掌相摩令热,烫眼三过,次又以指按目四貲,令人明目。)有柔軟体操效能的
(五禽戏),亦为导入之一法,道士常以导引为人治病。
房中即房事技术及房事卫生。道家认为,籍房中术可补救伤损,攻治疾病,采阴补阳(或采阳补阴),廷年益寿。籍房中术修道,道家谓之双修,南宗道家重之。北宗道家为出家道士,故不重双修。

道家的经典,道家于隋唐时,与佛家互排,互斥,但道教受佛教的影响极大,道教模仿佛教之大藏经,亦收集各种典籍,集成道藏。道藏收录驳杂,除道家与道教典籍外,尚收录兵书,医书,秦汉诸子及宋明理学等等,甚至摩尼教的经典,亦不禅收入。现行之道藏为明万历时所重修,共5,485卷,卷帙之浩繁,其他宗教无与伦比。其中习见者有(阴符经),(道德经),(南华经—庄子),(黄庭经),(文始经)等。

 

道教的庙宇,普通者日观,广大者日宫;但在大陆称宫者不多见。亦有称庙,阁者,如吕祖庙,三茅阁。道教亦模仿佛教而设有十方丛林。所谓丛林,即可以为人传戒之宫,观。道士于大丛林受戒後,即可得到衣钵戒牒,日後即可挂单(住宿)于各省之十方丛林,其制明显亦从模仿佛教而来。
道教的影响,道教为中华固有宗教,其祈祷,禁咒,符录诸术,长久以来,一直是华族生活的一部分,虽属迷信,但对于安定人心,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道教也曾数度与政治扯上关系。道教的炼丹术,是化学的先驱。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努力,使得道教具有违抗天命的特质;这种特质正是科学的根苗。道教是中华科学的酵母,就是据此而言的。道教也是各种方技—如武术,医学,天象,地理等有关,故欲习各种方技,道藏就是中华文明的参考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