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漢晉時期:天師道創立「治」和「靖」

早期道士多入深山幽谷潛修,他們大都居於茅舍或岩洞,嚴格來說這些都談不上是道教建築。直到東漢末年天師道教團創立了「治」和「靖」,方可說是道教建築的開端。治是師家或道官(祭酒)傳教之所,靖或廬則是道民祀神之所。唐代《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摘引的《太真科》和《玄都律》分別記載了治和靖的建造規格,其中治所面積達「地方八十一步」,內有崇虛堂、崇玄台、崇仙堂、陽仙房、陰仙房、祭酒舍等設施,可以說已經具備了宮觀建築的雛型。

南北朝時期:道館和道觀的形成

隨着道教發展,道教建築到了南北朝初年就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大批稱為「館」或「觀」的場所,例如劉宋永明五年(461年)陸修靜廬山興建的簡寂館、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陶弘景茅山興建的朱陽館等。南北朝的道館數量很多,《中國道教史》根據陳國符所輯《道學傳》佚文粗略統計可得有名稱的道館47個,又據《茅山志》卷15《采真游篇》可得有名稱的道館、精舍68個。
 
道館、道觀比起治、靖不只是名稱的改變,而是在性質和功能上起了實質變化。天師道的道官和道民既是師徒關係,也是官民關係,兩者除了在三會日在治所聚集外,其餘日子各自在治所和靖室進行儀式。南北朝興起的上清派靈寶派卻只有師徒關係,並提倡道士出家住觀,在這種主張下出現了師徒共同祀神、修煉和起居的道館。
 
道館大多由奉道的皇帝、貴族、官吏和富室支持興建,建築具有一定的規模。如此同時,道士對道館的格局、樣式提出了相關規定,如《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便強調「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並列出了大量建築的要求。

唐宋時期:宮觀的發展

唐宋時期是道教興盛,這段期間全國各地廣泛興建了大量道教建築,建築的規格變得愈來愈高、規模變得愈來愈大,最終形成了稱為宮觀的大型道教建築群。恰巧這時亦正值傳統木構建築成熟時期,不論在建築布局、建築形制和工藝技術上都日益圓熟,為後世的宮觀建築定下了基本格局。

 

道教建築稱為「宮」與唐代皇室崇道政策有關。唐代皇室尊奉老子為祖宗,於乾封元年(666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詔在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到天寶二年(741年)再下詔把西京、東京和各州的玄元廟改稱太清宮、太微宮和紫微宮。老子祠的建築之所以可以仿如帝王宮殿般稱作「宮」,全是因為老子號為「太上玄元皇帝」的原故。至此以後,規模較大並由帝王敕封的道教建築都多稱為「宮」。

 

唐代道教建築特點是: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粗莊,屋頂多用灰瓦覆蓋,風格莊嚴古樸。現存的唐代道教建築有山西芮城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廟內仍保留有唐碑,成為研究唐代道教建築重要的線索。

 

北宋年間,奉道的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全國各地建廟設醮,工程規模往往十分巨大。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詔於開封府建造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田況在《儒林公議》中讚譽說:「其宏大瑰麗,不可名擬。遠而望之,但見碧瓦凌空,聳耀京國。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則不可正視。」同一時間,隨着道教信仰的傳播,供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東嶽大帝城隍真武大帝財神的宮觀全國皆是。 宋代道教建築布局和工藝也變得更加成熟。在布局上殿堂、拜殿(又稱獻殿)、藏經樓、道眾住房等建築多已俱備,後世的道教建築基本沿襲了宋代格局。在建築藝術上,風格開始趨向柔和華麗,屋頂坡度高,使用琉璃瓦剪邊,斗拱使用真昂,開始採用減柱法,而門窗則夕用菱花槅扇。現存的宋代建築有山西省太原晉祠聖母殿、山西陽泉關帝廟大殿、山西晉城二仙觀二仙殿、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等。

金元時期:全真道十方叢林的出現

金代大定年間王重陽創立全真道,稍後其徒丘處機開創了全真的十方叢林制度,這為道教建築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突破。由於全真道以出家住觀作為修行方式,所以宮觀建築不僅有供奉神仙的殿堂,還需要配置寮房、齋堂、客房等以供道士集體修煉和起居,並有附屬的墓地、塔院、園林、農田等。同時,元代道教建築開始建有鐘鐘、鼓樓,酬神演戲的舞台和橎杆。這些發展使道教建築進一步擴大和多樣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建築體系。

 

 
元代道教建築在結構上,減柱法已成為特點,梁架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修整而成。在建築內部,殿堂內的神台由宋元前常用的床座改為須彌座,而神像壁畫的藝術價值已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至今保存良好的芮城永樂宮的壁畫是道教藝術瑰寶。全真道三大祖庭:戶縣重陽宮、芮城永樂宮和北京白雲觀都始建於元代,可惜的是只有芮城永樂宮的元代建築保留至今。除了芮城永樂宮外,現存的元代道教建築尚有山西省蒲縣東嶽廟大殿、山西吉縣坤柔聖母廟坤柔聖母殿、山西洪洞水神廟臨汾牛王廟戲台等。

明清時期:道教建築精品




不論道教信仰還是道教建築,到了明清兩代都已進入了穩定時期。由於明代政府傾向支持正一道,所以這時期正一宮觀的建築規格相對上較全真宮觀為高。綜觀明代道教建築,最具代表的是明成祖為供奉真武大帝武當山興建了仿如北京故宮風格的建築群。清代皇室信奉藏傳嘛教,整體上對道教正一或全真兩派沒有任何傾向或偏頗,這時期道教建築相對前朝較為自由。

 

 
從現存的明清道教建築來看,比較能夠反映到傳統禮法對建築規格的等級限制。在建築藝術上,明代道教建築已很少使用減柱法,斗拱比例亦較少並作為建築的一種裝飾,官式建築多用琉璃瓦蓋頂而不再僅用琉璃瓦剪道。清代道教建築藝術風格與明代相近,惟後期的建築裝飾顯得繁瑣。現存明清道教建築,比較知名的有北京白雲觀、武當山建築群、青城山建築群、成都青羊宮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浙江紹興大舜廟嵩山中嶽廟解州關帝廟等等。
bottom of page